« 重現,土地的烙印 »
屏東的迷人,除了山海交錯的美景,更因著多元族群的人味,不同的族群,與這塊土地產生不同的共鳴與對話,具體形現在外,從有形的建築到隱形的文化,趨動著我們不斷前行…
為了守護與發揚這些歲月累積的資產,讓後人能夠窺古探今,縣府透過文化資產保護的形制來維護,最近,縣府召開105年度「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」,分別審議通過九項文化資產。
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王長華館長,住在屏東30年以上的屏東文史人,是文資委員之一,她在參與審議過程,發覺屏東擁有全台灣最優質的素材。
其中,縣定古蹟有三處,包括:400年前即有的「排灣族望嘉舊社人頭骨架」與「排灣族望嘉舊社人面浮雕祭屋」,見證望嘉部落祭儀與傳統。1920竣工、與高屏鐵橋有相同工法的「潮州舊鐵橋」,是潮州發展的見證。
歷史建築有兩處,約1875年興建的「恆春張家北門祖厝」,對客家家族移墾恆春半島歷史占有重要意義。「新埤玉環善牧天主堂」則更為特別,是德國道明會聘請德國建築師規劃的佈道所,由馬卡道族天主教徒與玉環新村的臺灣大陳人合作興建。
至少以鵝卵石搭建的教堂,屋頂造型為六角形的「大衛之星」,見證了沿山公路馬卡道族遷徙與多族群互動之歷史。
縣定民俗及有關文物則有四項:「來義白鷺maljeveq(祖靈祭)」、「來義高見maljeveq(祖靈祭)」、「來義望嘉pusau(送祖靈)」皆是排灣族最重要的祭典,但各部落有其獨特之處。「海豐巡男丁(燈)」則是清朝即有的風俗,每年農曆年第一個出生的男丁將獲王爺封賜為「燈首」,是海豐人一生最期盼的榮耀。
數位時代改寫速度的定義,傳統文化保存的腳步更需調整,在快與慢中,找到屬於屏東的節奏,以免在外力的強烈遷動下,遺忘了這塊土地最深刻的記憶。
縱使程序嚴謹繁瑣,我們仍會發掘更多屏東的歷史印記,讓更多人看見,讓屏東的文藝得以振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