« 進擊的部落文化 »

« 進擊的部落文化 »
文化,常以文字、影像、圖檔等方式作保存,但同時,我們需要透過教育,才能串起土地、部落和孩子,讓傳承轉守為攻…

換上雨鞋,戴妥帽子,小小隊伍來到田區,部落老師要帶領孩子親手料理「bulukui」,那是魯凱族在冬天時,常在田裡煮的傳統食物,通常會放地瓜、南瓜、野菜、花生,而影片中的「makapairange」就是花生。

在這裡,部落就是教室,自然就是老師。全台灣,只在屏東有全母語的部落托育中心,分別為三地門馬兒、瑪家美園、泰武平和、泰武佳平,及牡丹旭海等五個地區,秉持著教學回歸日常生活的核心價值。口頭談起看似輕描淡寫,但背後歷經重重挑戰,雖處困境,仍堅持不懈,如今,在縣府協助下,走向合法。

語言,搭起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,而文字記載,往往保留語言的精髓。現在,原住民族以羅馬拼音音標,漸漸地拾回一塊塊族語拼圖。

近期,部落托育展出8年成果展,時間累積下來,展覽陳設相當多元、豐富,每樣器具乘載著文化的聲音,而每個角落都是故事的開始。

我們在各族群語言的推動,也以此為前景,不論在時間、教材,或精神、方向上。而閒置的校園空間,能提供足夠的場域,我與縣府團隊持續推動相關的日照、日托中心成立,讓長者、孩子共享「在地照顧」。

影片提供:部落互助托育行動聯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