«赤赤的,卡好呷…»

當縣長不簡單,今夏拿起鏟熱炒苦瓜羊肉,今秋首次炒粄條,如今,又練習煎芋粄,鐵夾還沒拿穩,就被噴出的熱油嚇了一跳,要將厚厚的粄煎出金黃外表,又能入口滑順,就得靠真功夫。

一旁的看官直說要「赤赤的,卡好呷」,只好頻頻請教身旁的大姊,怎麼煎才算熟,火候怎麼拿捏,短短幾分鐘,才知握好鍋鏟也是得練上多年功,看來,我還有得練。

近來推動粄條產業,過程中,更加瞭解粄文化在客家飲食扮演的重要性,既可當主食也可以是點心,不同的米磨成米漿,就能製作出不同的粄食。

除了常見的粄條或米苔目外,喜事、婚宴、壽慶、祭神會準備俗稱紅龜粄的「紅粄」或是「齊粑」,年節更是「甜粄」、「菜頭粄」等各種粄食都得張羅,清明時節要準備「艾粄」,端午節是「鹼粽」與「鹹粽」,中元或中秋則準備「芋粄」,冬至則是「粄仔圓」,即所謂的客家湯圓,家裡中有新添的男丁還會做「新丁粄」…

這些粄食製作耗工,料理的彈性很大,甜、鹹或是加料,蒸煮煎炒等烹調方式變化萬千,粄的世界真是一門學問,我得繼續跟著婆婆媽媽們繼續練功才行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