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如鄉洽興村。盛產消暑聖品絲瓜水的鴨母寮與番社─屏東村里

 洽興村一帶在清朝時期為塔樓社舊址,也是馬卡道族發源地,曾經是台灣最大人口的部落,在此留有頂、中、下番社地名,及生意興隆的公廨店仔,這裡仍保存許多傳統故事,充滿古老文化氛圍。

洽興舊稱「鴨母寮」,地名一直沿用到日治時代大正九年(西元1920 年)時,日本人將本地之地名改為「高田」,因為本地之地勢比鄰近地方高,淹水時不會淹至此地,故稱之,戰後又改回。亦在洽興村的昌榮社區則稱為番社。兩社區現皆屬於九如洽興村。

本聚落是平埔族的分布地區(平埔族馬卡道族-鳳山八大社塔樓社-上番社,昌榮社區為中番社、耆老村豐田社區為下番社),後有由他地遷居而來者,居民的姓氏以吳姓為大姓,姓江其次。現今的居民已非昔日以養鴨為生,多以種田為主,展現出純樸的農村景觀。

根據昌榮社區2012年出版的《昌榮社區文史集》記載,當地一直流傳有「番王曬銀兩」的故事,耆老們轉述,清朝時期一名為人善良的番王,擁有滿滿一屋子的銀兩,引起漢人覬覦,於是欺騙他銀兩要曬一曬,才不會生鏽,番王果真把銀兩搬到屋前廣場曬,貪心的漢人接著又騙他,銀兩曬了太陽,會消水變輕,並且偷偷把銀兩一點一點的搬走,到最後番王的銀兩都被偷光了,變成窮光蛋。

這個傳說聽來誇張,但是村民至今仍然可以確切指出曬銀兩的地點,就在距離庄廟不遠的一處農田,而且番王應該姓陳,可見故事早已廣為人知,也是村史不可抹滅的一部分,當年11萬字寫成的《昌榮社區文史集》也因收錄了這些引人入勝的傳說,成為相當搶手的庄誌,甚至再版。

洽興村種植不少絲瓜,昌榮社區推動自主產業,農民利用非採收期接絲瓜水,交由婦女志工依古法製作絲瓜露,百分之百純天然的傳統保濕劑,2012年推出後就很受歡迎,產品販售所得用於社區公益。除了農業昌榮社區與洽興社區,還以彩繪聞名,在地志工與藝術家、學童合作,在家戶及公共建築外牆丶街角圍牆丶水塔,畫上各式裝飾圖案、動物、農作、田園等圖案,走在洽興村,轉角處處有驚喜,不但凝聚了居民的向心力,也吸引遊客參訪,堪稱九如鄉的彩繪村。

洽興宋江陣也是特色,由耆老親自指導,組成三十六天罡或七十二地煞,亦與平常宋江陣著實不同,本社區宋江陣除平日練習強身健體外,亦會參與大小活動展演,並鼓勵青少年共同傳承(如爺爺退休、爸爸或孫子接替其位置)。

#屏東村里 #九如

盛產消暑聖品絲瓜水的鴨母寮與番社↓